令人动容!高安一抗美援朝革命烈士18封战地家书重现

2018-04-03 10:43 中国江西网-新法制报
  • T大

上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近期,随着一名抗美援朝烈士18封家书的重见天日,这段尘封的记忆再次为人提及。

一封封情真意切的家书,让烈士的家国情怀渐渐清晰起来,令人动容。

家书里的“牵挂”

3月28日,第五批20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次日,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了安葬仪式。

“大伯什么时候也能回来?”看着这条新闻,高安市民张晓斌喃喃自语。

2016年7月,病重的况建国告诉5名子女,他们的爷爷况重晚是一名战死在朝鲜的抗美援朝烈士,如果他们有机会一定要到朝鲜去找回爷爷的遗骸,安葬在老家高安。

这个要求,况建国曾跟子女提过很多遍,但是因为年代久远,且并不知道况重晚牺牲的具体位置,一直搁置着。

况建国病逝后,其妻况嫦娥准备按照习俗将他的遗物一并焚烧。当她拿着钥匙打开一个况建国从不让子女碰的旧抽屉时,一个红色塑料袋静静躺在里面——那是况重晚生前写的18封家书,其中大部分是从朝鲜半岛寄回来的。

漫长岁月的浸染下,家书已有些残破。循着这18封家书,一个尘封的故事跃然眼前。

1951年6月1日,朝鲜平壤县龙口李村,况重晚写下了一封家书:“家中现在情况有什么样的变化?希望兄长多指教照应我儿建国,以免在外挂念。切记,一定别忘回信。”

此时,距离况重晚随部队入朝作战已7月有余。

利用休整时间,况重晚给远在高安市汪家圩乡杨林村的哥哥况重日寄去了这封家书。

况嫦娥回忆说,况重晚曾被抓过壮丁服兵役,后来花钱买通才回了家,在哥哥况重日被抓壮丁服兵役时,他自愿替换仍单身的哥哥服兵役,被迫北上参加国民党军。

况重晚出生于1913年9月,在村民们眼中,他为人耿直,脾气温和,身材魁梧,力大如牛。“或许弟弟认为自己更适合当兵,因为他当过兵,知道这里面有多苦,我可能受不了。”在之后的一次交谈中,况重日告诉况嫦娥说。

临走时,况重晚33岁,新婚才9个月,妻子怀有身孕,自此杳无音信。

转瞬即逝的“重逢”

1948年辽沈战役中,况重晚弃暗投明加入了人民解放军。

驻军河南时,思念家乡的他给哥哥写下了第一封家书,“弟现在身体强壮,不需兄长远念。但不知家中情形如何,生活怎样,老少可安?望来信把一切事情言明。弟现在也为人民出一点力,但上级批准一大功没有来到,弟没有把奖状邮到家去。”

当这封家书来到500多公里远的高安时,况重日终于有了与弟弟分别后的第一个讯息。

“知道弟弟参加了解放军,大伯很开心。”况嫦娥说,自此两兄弟便开始了书信往来。

“接到你的来信,家里一切事我都很了解,我当天回的信不知兄长收到了吗?近来你的身体很好吗?精神很愉快吗?全家平安、生产很好吗?因我去信没有收到回音,心里十分挂念。我的工作很忙,没有给兄多多的去信,请兄长原谅我吧。听说家里去年旱荒,家里生活比较困难,我这次邮了三十万(旧币,当时1万元约相当于现在的1元,下同)回家,以作生活的帮助费。”思乡心切的况重晚在信中写道。

在另一封家书中,况重晚还开导哥哥,“现在我们为了祖国幸福,为了实现真正的和平,我们战斗在前线上,保卫我们的胜利果实,兄长你要想开点。你想想我们过去的生活如何,现在的我们是什么样的,兄长如有困难时,可来信说明,我们共同克服。”

对于妻子,况重晚字里行间渗透出满满的不舍,“这次来信没有别的事,就是分别太久没有见面,但是我想你的情分没有分别,我在外经常挂念你的身体如何,照应家事怎样。希望你好好爱护自己身体,家事更加注意些,我在外面不需要记念,见信犹如见面,以后将你的心意写信说明,以免我在外挂念。”

谁也不会料到,这样的久别“重逢”,会是况重晚与家人最后的幸福。

志愿抗美援朝的“决心”

朝鲜战争的爆发,让况重晚也绷紧了弦,他在给哥哥的信中写道:“弟由(1950年)7月22日奉命开到辽北省开原县,在此学习军事,练好本领。现在我们是国防军,要服从命令,保卫祖国边疆、保卫国家人民过安全生活。”

“本来我公公可以打报告申请回乡,但是他决心参加抗美援朝。”况嫦娥说。

在硝烟弥漫的间隙,况重晚给妻子写了一封家书,他解释说:“我才知道从前是当糊涂兵,我现在抗美援朝,一心一意保家卫国,帮以前受了压迫的自己报仇,所以当兵也是光荣的。”

随着战事发展,胜利的喜悦也时常体现在况重晚的家书中,“兄长之前说家里欠债很多,不得已将祖业和房屋、耕牛都卖了还债,我在外经历各种痛苦也能体会家里的难处。希望兄长把这些过往放一边,回首过往看现在已经是新世界了,封建统治下官僚资本地主压迫剥削一概打消。”

同时,他还寄回了军属救济大米200斤,人民币24.4万元,并嘱咐家人努力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争取当模范军属。

战死异国他乡的“永别”

眼前是还未散尽的硝烟,心里则是家中挂念的亲人。

1951年8月19日,况重晚在寄回的家书中嘱咐道:“救济大米粮条夹在信内转回,弟知道我家生活非常困难,没有帮助和依靠,胞兄负完全责任操持一家人,弟在外常惦念兄的负担很重,希望兄长在困难面前要坚持到底。现在秋天的时候气候不平,要我妻子好好照应儿子建国,莫要多感染风寒。好好操持饮食,村子前后或山上或水塘要加紧照顾。”

9月16日,况重晚又将攒下的零用钱20万元上交,用银行汇钱的方式转到高安县的银行,并写信给哥哥嘱咐查收并及时回信。

与此同时,战争进入阵地战阶段,志愿军主动发动了多次战术进攻。

但是,1952年7月20日,况重晚壮烈牺牲,葬于朝鲜,时年39岁。

而在4个月前的1952年3月6日,他写下了第18封家书:“成人方为成一个好革命积极分子才能替祖上颂功立志。我妻子这次写信,看起来她是请人回的信,你们好像分了家。这就是她想事不周到的缺点表现出来的,以后希望我兄长耐心加强教育,不怕她不接受,还要请兄长展开思想督促,帮助她转变成为一个好革命好女中君子。弟最希望胞兄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弟的任务就是抗美援朝没有变,工作顺利,身体健康,请兄长不要惦念。”

1954年2月21日,经志愿军113师政治部批准,况重晚为革命烈士。

后人的“夙愿”

“这些东西肯定还有用,说不定就能从中找到大伯的遗骸位置。”眼看况嫦娥准备将18封家书丢入火中,小叔子张晓斌赶紧上前阻止。

在归纳好家书后,他开始一封封研究辨认,不仅从中找出了况重晚所在的部队番号,甚至根据一个用香烟盒子做成的信封得知了况重晚喜爱抽的香烟牌子,“以前只知道大伯是名烈士,模糊又生疏,现在感觉活在面前一样。”

带着希望,张晓斌写信到况重晚所在的部队询问,但得到的回复是查无此人。因著名抗美援朝战斗英雄平太信同在113师337团,对方提供了他后人的联系方式。

通过平太信的后人,张晓斌得知113师战斗日志仍留存在世,由338团政委的女儿保存于江苏常州。

“等联系上后,我准备去江苏常州,看能不能找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张晓斌还透露说,当地档案馆已找过他,表示正在与国家档案馆联系,欲收藏这18封家书。

清明将至,由于况重晚在高安没有墓碑,他的后人们又要如往年一样,在地上画圈摆上祭品祭拜。

在况重日、况建国的后人看来,这样的祭祀方式无法接受但又必须接受;而他们的夙愿,是希望能像其他志愿军烈士一样,将况重晚的遗骸带回祖国。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