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理学院开展“筑梦修水行,情暖贫困心”社会实践活动
- T大
2018年7月6-12日,南昌大学理学院“筑梦修水行,情暖贫困心”暑期社会实践队一行在白岭镇政府干部及各村主任的带领下,深入白岭镇的11个行政村,开展了为期6天的贫困户入户调研实践工作。扶贫,对于大学生队员们来说,从“纸上”转移到了“手上”,从每日出现在新闻报道和文章里的字眼、似懂非懂的概念,转变为了需要“真刀真枪”运用所学专业知识,通过数学和物理学等逻辑方法,收集数据,整理贫困户信息的实事。
整体培训 细化分工
为了能在入户后开展好扶贫政策宣传和信息调研,动身进村的前两天,实践队充分利用学习考察准备时间,在当地镇政府领导的指导下,队员们完成了上户培训,明晰了扶贫工作的意义以及具体如何实施。经过几天的培训,作为“门外汉”的大学生们终于被领进了“门”。
为了更高效地进行工作,实践队根据建议兵分两路,分为两支四人的队伍分别走访不同村,每一队又由两支两人的小队组成,分别负责该村负责贫困户档案资料核对和入户调研工作。
在细致的分工后,实践队跟随着扶贫书记的脚步,在8日上午,正式踏上入户走访调研的路。
踏进门槛 迈进心坎
入户不仅是要踏入百姓的门槛,调研也不只是简单询问村民们几个问题。实践队先与贫困户家庭进行交流,询问他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登记证、明白卡中的内容,分析出该贫困户需要的是哪一方面的扶贫政策,再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因学致贫的家庭,队员们会着重宣传各项教育扶贫政策;因病致贫的家庭,队员们会详细解释他们可以享受的健康保障措施和医保政策……这样一来,相比于宽泛而粗略地解释每一项扶贫政策,村民们会更加理解和支持实践队的工作。
扶贫不是一套空话,而是一件实事。队员们本着真心实意调研、收集村民建议的态度与村民交流,认真负责而又详细地对扶贫政策进行宣传,只有踏进村民的心坎里,村民才会将自己的真实所想说出来,实践队才能收集到有实用的建议。
在入户调研工作中,每一户村民都会提出不少建议。这些只是一个乡镇里的脱贫故事,而全国上下,正有更多的贫困家庭在脱贫路上前进着。
精准扶贫 对症下药
在队员门入户调研时,他们感受颇深。
有这样一户人家,队员进门后恰巧一位老人背着一筐枝叶回来。他们核对完资料便和老人聊起天,问到背篓里是什么,老人说是自家房后种的红豆杉,兴致勃勃地要带他们去看看。
穿过一片杂草,队员见到了这片红豆杉。老人说:“这是政府帮着种起来的,药用价值高哩。”同行的村干部补充道:“这是扶贫中的产业扶植,根据各户村民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扶植方式。”一路上,队员们看见有的村子种荷花、做莲子加工产业,有的村子种油茶,有的村子搞养殖。
还有一户,队员们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墙奖状。这是一户典型的“爷孙辈家庭”,家中只有两位老人和他们的两个小孙子。接过了老人递来的菊花茶,队员们和老人坐在竹制小椅上聊起了家常。
“我的心脏不太好,家里的重活累活都做不了。”老人掏出随身带的药说,“每年吃药都要花不少钱。自从村干部帮我们联系,办了医保,这方面的开支就省了好多。”提及两个成绩优异的小孙子时,老人激动地说:“多亏了政府的教育扶贫政策,要不然,我们一家人真支持不住这两个小家伙以后的学业,现在,我们一家都指望他们可以成才,走出这个小村子,给社会做贡献。”
当队员们准备前往下一户进行调研时,老人一路小跑出来,硬往每人手中塞了一把零食,笑眯眯地说:你们帮助我们这么多,平日里累啊,路上吃吧。”基层扶贫工作者已经迈进了村民的心坎里了。
扶贫 我们一直在路上
入户宣传也好,调研也好,在队员们看来,扶贫工作者踏进的不仅仅是老百姓的家门,更是要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心态踏进他们的心坎里。在这短暂的实践时间里,理学院“筑梦修水行,情暖贫困心”社会实践队队员走访了白岭镇全部的11个村,每村上户十户,共110户贫困户,结合数学和物理的数理统计方法和逻辑分析能力,将11个行政村上户得到的贫困户数据,对照贫困户资料进行了总体梳理,并在社会实践结束的当天和白岭镇干部们一起分享此次调研的数据,在“白岭镇2018脱贫攻坚工作7月份调度会”上总结了11个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情况以及现存的问题,按照不同村的情况,给出了每村一份问题清单和整改建议。
实践结束后,实践队还给出了三份共一万多字的实践报告,力求为白岭镇扶贫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中,队员们切实参与到扶贫具体环节中,通过上户调研,了解到了贫困户家庭的现状,真切感受到了扶贫开展以来取得的成就和依旧有待解决的问题。
扶贫,一直在路上。(南昌大学理学院团委供稿 陈思悦、付轲、李迎菲、涂娴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