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舞起龙灯迎元宵
- T大
鄱阳桥板灯
横峰舞龙灯
玉山板灯
又是一年元宵时。临近元宵,上饶各地舞起了龙灯欢庆元宵。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元宵这天,人们要吃汤圆、点灯笼、舞龙灯,用丰富又热闹的活动来欢度传统佳节,也寄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新一年的美好期待。长长的龙灯,满载着欢笑,舞出一幅幅绚烂的风景。
鄱阳│桥板灯接出红红火火新生活
“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盼过十五,盼出灯,桥板灯是几代游城人期盼的传统元宵节目,更是鄱阳在外游子数不尽的乡愁。
在鄱阳县游城乡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当地村民胡氏先祖吃斋行善,在座背龙头山建起福神庙,并常在昌江流域游祀福神。“游神”谐音“游城”,游城因此得名。
流行于游城乡的板桥灯也叫长龙灯、太平花灯。其正名之所以称“桥板灯”,是因为它是由若干块木板连接而成的,而灯就置于板之上。木板厚一寸、宽六寸、长七尺,从两头向里约一尺处各凿一个直径约1.2寸的圆眼。游灯时板与板之间交替分上下对眼平放,并用一根榫卯直径为1寸的木棍由下往上通穿,再用木键将两板锁定在木棍(也即木板)上端的榫卯上。木板下端的木棍约2.6尺度,主要用于把持“桥板”的平衡与休息时支撑“桥板”的负荷。板上的灯是用篾片扎成的,一般是花坛,腰鼓等造型。框架扎好以后,用白纸裱糊,最后用彩纸剪花图贴于其上,故称之为花灯。花灯做好之后,再按同等距离(约1米)固定在“桥板”之上,每板装灯2盏。这样一来,整条“龙”身上灯的距离就一致了,给人一种“协调、完美”的视觉感受。做桥板灯时,在游城还有一个讲究,龙头一般由本村八十岁老人指导制作。
游城板桥灯传承了千年。每年农历正月都要舞龙灯,尤以十五最热闹,板龙出行时,家家焚香祀神、户户出板出丁,游城的板龙按户出桥板,人丁兴旺的家族出板也多,板龙首尾相连有三四百米之巨,气势蔚为壮观。鼎盛时期全村四条长龙,1200余人参与元宵的闹灯盛会,观灯者十里八村达几万人。每到板龙巡村,送福过户时,大街小巷,村头村尾,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灯火辉煌。板龙游村,为村民祈福,愿年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人丁兴旺,万事大吉,整个村庄洋溢着幸福的气氛。那一盏盏跳跃的小灯,是村民新春祈福的愿景。
千百年来,游城桥板灯以其灿烂悠久的历史丰富了鄱阳灯文化的内涵,并以其厚重的底蕴延展了鄱阳民间历史的画卷。
(黄美茜黄鹏)
横峰│舞龙灯期盼风调雨顺好年景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一曲《青玉案·元夕》,道尽了元宵灯会灯火辉煌,乐声四起,人们载歌载舞,彻夜狂欢的景象。正月里舞板龙在横峰是一项盛大的民俗文化活动,扛起板灯舞龙,也是当地农家新年里的头等大事。起灯的时间是农历正月初十,一般每户出一人一条板凳,村子越大,龙越长,舞龙的难度也越高,也最具观赏性。色彩绚丽的板龙灯在节日里走街串巷,热闹起舞,预示着来年风调雨顺,家家户户快乐吉祥,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也成为当地一种习俗。
2月26日,正月初十,在横峰县霞坊村舞板龙灯如期举行,这一天,县内县外,远村近邻,慕名而至,一时人头攒动,比肩接踵,热闹非凡。下午4时30分整,伴随着“噼里啪啦”的爆竹声,舞龙活动正式开始,在震耳欲聋的火铳声和爆竹声中,在嘹亮喧天的锣鼓声中,在万众期待的欢呼声中,一条龙头色彩鲜艳、造型威武,长200多米长的板龙灯,在街道上舞动了起来,在烛光的照耀下,板凳上的山水、鱼虫等各式图案精美绝伦,长龙在群众的簇拥下缓慢前行,时而高举,时而放下,时而直行,时而蜿蜒,伴随着现场主持人口令,众人异口同声,大声呼喊“火火火”,寓意着来年红红火火,瞬间整个村庄被呼喊声和鞭炮声所淹没,成了一个欢乐的海洋。晚上10点许,舞龙灯最后一个环节——盘龙把活动推向了最高潮,长龙在龙头带领下,旋转盘旋,时而迤逦徐行,静若处子;时而奔放疾驰,婉若游龙,也让现场观看舞龙的群众,享受到了灯火和民俗的盛宴。
据了解今年横峰霞坊村板龙共有板龙灯128节,需要将近500人才能舞动起来。
“民俗文化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印记,今天,我特意把小孩来观看舞龙灯,不仅能让他看到舞龙灯这一盛宴,更能让他切身感受到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从外村来观看舞龙灯的张师傅说道。(薛南)
玉山│板灯舞出乡村振兴新气象
“我们墩头村的五谷灯又舞起来了。”正月十三,玉山县樟村镇墩头村的村民奔走相告,而参与板灯的村民则早早在家准备好板灯,等候龙头来到家门口。
“墩头村的板灯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表演了。”樟村板灯协会副会长程存金告诉记者,今年在党的十九大乡村振兴号角声中,墩头村的秀美乡村建设如火如荼,村民的文化自信更高了。在板灯协会的组织培训下,墩头村的五谷灯队伍又活跃了起来,今年将有100多位村民参与。而整个樟村镇的板灯队伍也增加到了8支,为历年最多的一次。
樟村的板灯以灯种多、寓意全、队伍壮而出名,每年春节一过,各个村子就开始为板灯做准备。“从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五,连续表演三天。最长的一支板灯队拥有160多个桥灯,全长400多米。”程存金说,近年来,随着政府对民俗文化的重视,樟村板灯已经从一项民俗活动发展成玉山的特色文化,不仅传承课走进了校园,板灯表演队伍还成了县城里各种节庆活动的常客。今年春节期间,樟村的板灯还登上了央视《唱响新时代》节目,让全国观众共享樟村板灯风采。
樟村板灯因为规模大,所以每个村子都必须有一个抬灯人来统筹组织。成为抬灯人,是每个村民都想争取的荣耀。“樟村板灯从宗祠文化演变而来,在以前抬灯人都是只有族长、族老才能够担任的,而如今的抬灯人都是各个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樟村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樟村板灯队伍长、花样多,板灯队伍除了要有娴熟的技巧和良好的体力,更讲究团结配合。所以每一次的板灯表演实际上展示的就是一个村子团结一心的精神面貌和村民共奔新时代的美好祈愿。
“起灯咯!”随着鞭炮声响,锣鼓喧天,一桥桥板灯从樟村镇的家家户户中抬出,汇聚成长龙。五谷灯、状元灯、龙头灯……五花八门,让观看的群众目不暇接。村里的操场上看灯人已是人山人海,四周房子的阳台、屋顶也都站满了人。龙头进来了,龙身进来了,龙尾也进来了,偌大操场顿时被塞满了,成为灯的海洋。不知是谁的一声令下,五、六个抬灯头的人,嗖嗖就把灯头抬起,那200多板灯,随之抬起,如出海的蛟龙,在辽阔的海洋里游动,一会儿快,一会儿慢,舞出各种美丽的图案。这一盏盏灯不仅把玉山城乡群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展现给了每一位游客,更把玉山秀美乡村团结奋进的精神信念传达给了每一位观灯人。
(吴德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