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追记周文生

2019-07-11 11:09 宜春日报
  • T大

本报记者 彭晓英 彭文辉 徐宝金

“周队长的照片贴在上面,我哩舍不得把它撕下来……”7月5日,在靖安县仁首镇大团村老屋组,62岁的贫困户涂长根指着墙上的“干部帮扶责任牌”,哽咽着对记者说。在涂长根看来,“公示牌在,就仿佛周队长还在一样”。

其实,周队长“不在”快一个月了。

涂长根挂念的周队长,是靖安县农业农村局能源办主任、大团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周文生。

6月12日,52岁的周文生因积劳成疾,倒在办公室,经抢救无效去世。在他办公桌上,还摆放着没来得及整理的扶贫材料。

7月5日,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追授周文生同志为“全市优秀驻村工作队长”。

不忘初心的坚守——虽驻村扶贫期已满,但在新的扶贫队长到来之前,他仍每天奔波在扶贫第一线,没向组织提任何要求

周文生个子不高,身材瘦削,平日里话不多,但身上有股干劲、韧劲、拼劲。

2017年5月,到大团村驻村报到的第一天,周文生就和第一书记挨家挨户走访贫困户,深入了解贫困户的家庭信息、收入来源、致贫原因、诉求愿望等情况。晚上,又与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座谈,详细掌握村里基本情况。

贫困户29户78人,如何因户施策制定精准脱贫计划?

村民创收能力不强、脱贫内生动力不足,怎么办?

村里危旧房不少,急需改造,怎么办?

……

周文生清楚:扶贫路,就是新的“长征路”,必须攻坚克难,方能大获全胜。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周文生在扶贫日记中写道:“大团村在产业扶贫方面只有光伏扶贫,无其他扶贫产业扶贫项目带动,比较单一。这是工作队需加强的方面。”

周文生和村“两委”班子谋划研究,确立了以有机水稻、白茶、中药材种植和水产养殖为主的产业发展思路。

贫困户余淑平想养殖龙虾,但缺技术与资金。周文生得知后,鼓励他大胆创业,积极为他筹措资金,提供技术指导。

依托白茶基地,周文生因地制宜建立扶贫车间,带动全镇400多户农户采茶,帮助12名贫困户落实扶贫专岗增加收入。

目前,大团村种植白茶2000亩、中药材200亩、有机水稻150亩、杨梅90亩、西瓜5亩,养殖龙虾20亩,为群众脱贫提供了有力支撑。

大团村贫困发生率,由建档立卡初期的2.88%降至0.53%。

今年5月9日,周文生驻村扶贫期已满两年。

两年来,他把大团村当作“第二个家”。

仁首镇党委副书记刘兆单告诉记者,在新的驻村工作队长到来之前,周文生始终坚守岗位,没向组织提出调换驻村工作队长等要求,每天的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

就在周文生去世前一天,他还和驻村第一书记彭学明在贫困户任克祯家,研究饮用水管道铺设问题,并到余淑平的龙虾养殖基地调研,帮助申报产业扶贫项目。

就在周文生去世的前几天,他还和大团村“两委”研究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并制定实施方案,决定建设50亩龙虾养殖基地,项目产生效益的40%用于9户贫困户的劳务补贴,60%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

规划已定,蓝图却还未实现。这,成为周文生生前最大的遗憾。

赤诚为民的情怀——他深爱农业农村工作,乐于与农民交朋友,喜欢与农作物打交道,驻村扶贫后更是把所有的心血与精力倾注到贫困群众身上

1987年,周文生到靖安县农业局工作,先后在科教站、植保站、经作站、能源办上班,不仅善学习、肯钻研,而且经常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指导,是个名副其实的农业专家。

在周文生生前的个人用品、书籍中,有一顶草帽十分打眼。

谈及这顶草帽,周文生生前同事舒平平感慨万千。“文生喜欢和农民交朋友,下乡时主动留下电话号码,叮嘱他们可随时电话咨询。每当单位安排他下基层或农民朋友请他现场指导时,他二话不说,拿起草帽就去了。”

草帽,成了周文生几十年来下基层的“标配”。

双溪镇丰农公司是家有机水稻种植企业。这些年农业生产有什么疑惑或农作物遇到病虫害,公司负责人罗晶首先想到的就是周文生。他说,公司年年大丰收,周文生功不可没。

仁首镇石下村种植大户胡秋生,也没少“麻烦”周文生。“他这个人非常和蔼,不摆架子,每次打电话咨询问题都耐心讲解,并经常到田间地头指导我们预防病虫害。”胡秋生对周文生充满感激。

乐于与农民交朋友,喜欢与农作物打交道,彰显出周文生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挚爱,对农村群众的赤诚。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周文生一辈子都践行着这条群众路线,矢志不渝。

在大团村驻村扶贫时,他更是把贫困群众当作亲人,想方设法为他们解难事、办实事。

老屋组贫困户涂源勇患有中风后遗症。作为帮扶干部,周文生经常去探望他,鼓励他多锻炼、多走路,如今涂源勇已能站立行走。周文生还给涂源勇的儿子买衣服、文具,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今年年初,涂源勇的父亲患脑梗,干不了重活,周文生得知后,介绍他到茶园从事承包管理工作,一年能赚1.3万多元。

孤寡老人张照存养了15箱蜜蜂,去年5月因周边农作物喷洒农药,造成部分蜜蜂死亡。周文生帮老人向上级部门申请到近千元补贴。

贫困户的住房安全是大事。周文生上户检查登记,请人鉴定分类,共代建5户、改造9户、自建3户。大团村贫困户住房问题在全镇率先解决。

一桩桩好事、一件件实事,办到贫困群众心坎上。

“周队长”,这个平凡却饱含着情感的称呼,也永远印记在大团村群众心中。

舍小顾大的奉献——他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无暇照顾家庭,给予贫困群众太多关爱,对家人和自己却过于“吝啬”

世间有一种大爱,叫舍小顾大。

在周文生身上,这种大爱体现得淋漓尽致。

“2018年元月1日,深入村、组贫困户家中宣传扶贫政策……”

“2018年元月2日,陪同贫困户徐明先就诊,并帮助其办理入院手续……”

“2018年元月3日,走访贫困户张照存,了解到他家屋顶漏水问题已解决……”

“2018年元月4日,驻村工作队全体人员来到包家组郭金莲家实地察看,研究灶台改建方案。”

……

这是记者从周文生“扶贫日记”中摘录的一组片段。记者注意到,从元月1日至10日,周文生每天在村里忙碌,像个陀螺不停地转。

两年来,周文生对扶贫工作无愧于心,对贫困群众无愧于心。

对于家人,他却亏欠太多太多。

去年9月4日,妻子张守杜生日。这天,她未收到丈夫的生日祝福。她知道丈夫的扶贫工作太忙了。当晚,张守杜突发高烧,打电话给丈夫要他回家送她去医院。可周文生说自己抽不出时间,叮嘱妻子多喝开水多用冷毛巾敷敷。

“后来身体有点小毛病,我都不跟他讲,我知道他实在是太忙了。”张守杜说,“这两年来,即便节假日,他也很少在家。家务活,就更别指望了。”

客厅的一盏灯,坏了近一年;女儿房间挂窗帘的罗马杆坏了大半年,他也没时间维修……

张守杜跟记者讲了这么一件事。今年5月的一个周六,晚上11点周文生打电话说马上忙完工作回家。张守杜后来睡着了,第二天早上醒来却发现丈夫并未回家,于是打电话问。“他说自己太困,坚持不住,趴在办公桌上休息了一下,没想到一趴就是一整晚。他就是工作太卖命了,一点都不珍惜自己的身体。”讲到这里,张守杜的眼泪瞬间滑落。

彭学明说:“周文生干工作,真的很拼,从不喊苦叫累。有几次他感冒发烧,我们劝他休息,可他仍然坚持。”

宁可身体透支,也不工作欠账。这就是周文生的工作态度。

用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公忘我来形容周文生,一点都不为过。

长期夙兴夜寐,他的身体早已埋下健康隐患。

6月10日,老父亲生病住院。周文生白天在村里扶贫,晚上赶到医院悉心照料父亲。

可是,两天后周文生倒在了他深爱着的扶贫岗位上。

在他的手机微信里,还留着6月10日下午女儿发给他的图片,那是江西师大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图片下面,是他回复的三个“大拇指”。

周文生对女儿的点赞,成为女儿与他最后交流的珍贵回忆。

致敬扶贫路上的奉献者

6月12日,因积劳成疾,靖安县仁首镇大团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周文生倒在办公室,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为了扶贫事业,52岁的周文生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赞歌。他生前在扶贫路上的奋斗足迹,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扶贫队长,把真情奉献给热土,为扶贫事业不懈奋斗的殷切深情和坚定信念。他用生命诠释着对党的忠诚,以实干践行着使命担当。

初心指引方向,使命召唤担当!周文生用赤诚的初心、质朴的奉献融入贫困群众,担当起脱贫攻坚重任。谋划研究产业发展思路、积极筹措资金、提供技术指导;与农民交朋友、把贫困群众当作亲人,想方设法为他们解难事、办实事;把大团村当作“第二个家”,舍小顾大,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无暇照顾家庭,宁可身体透支,也不工作欠账。一天天坚持,一份份热忱,彰显赤诚为民的情怀;一桩桩好事、一件件实事,办到贫困群众心坎上。他用自己的奉献之火、生命之光,点燃这片热土的希望,温暖人民群众的心灵。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不忘初心,才能践行使命。我们要致敬这真切不灭的滚烫初心、致敬这尽忠职守的使命担当、致敬这无私忘我的默默奉献!

他走了,走在年富力强的年纪;他还在,永远活在大家的心里。扶贫,是周文生心中的长征;如今,他未尽的心愿,需要我们去努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把一脉相承的信仰,奉献与牺牲的信念,化作迎难而上、登高行远的力,铸成无私奉献、不负人民的魂。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上,我们凝心聚力,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